北宋官窑出品为何存世?看完这几点你就明白了!
官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种是为提供瓷器等贡品的窑厂,比如明清时期的景德镇,以及宋代的汝官窑等。
另一种则是一种专称,仅仅代指宋代由朝廷开办的一个"窑口",又分为"旧官"和"新官"。"旧官"指的是北宋朝廷于汴京(今开封)开设的官窑;"新官"则指的是南宋朝廷在杭州凤凰山等地设立的官窑,根据地点不同,又可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
今天,我们这篇文章讨论的于"北宋官窑"。截至目前,像汝窑、哥窑等北宋五大名窑中的四个几乎都已确定其"窑口"所在,"官窑"遗址至今成迷。毕竟,开封城经历了黄河的改道、漫灌,想要找到的位置的确不容易。
与此同时,北宋官窑出品的瓷器也极为。汝瓷虽说弥足珍贵,但至今还有近一百件存留于世,而目前我们所能够知道的官窑瓷器则仅有四件:一件在台北故宫、一件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在大英博物馆,后一件在某个收藏家手中。
如此看来,官窑瓷器称之为旷世珍品,一点也不夸张。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官窑"是如何出现的?"官窑"产生与宋徽宗时期,宋徽宗是一个"文青",总是感觉其他窑口烧制出来的瓷器不够,就想自己开办一个"窑厂"来为自己服务,"官窑"由此而生。
但"官窑"是如何运作的呢?这点也跟宋徽宗有关。作为一个皇帝艺术家,宋徽宗会亲自参与官窑瓷器的设计,然后让工匠们按照要求烧制成品。
烧制出来的瓷器,会有专人进行检测,凡是不合格的就地销毁,不允许流入市场;合格的瓷器则进入北宋内廷,不要说普通人,即便是高官勋贵也难得一见。
而在烧制瓷器的用料上,官窑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不惜任何代价,将的翡翠、玛瑙等磨成粉入釉,使其达到"看起来肥若堆脂,摸起来似缎如玉,握在手中仿佛要出油"的艺术效果。这种穷尽的釉料,其他窑口只能"望洋兴叹"。
靖康之乱,金兵攻入汴京城,将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子孙、宫女等数千人裹挟北去,自然也少不了北宋官窑、汝窑出品的这些"珍品"。然而,那个时候的金人汉化程度不够,对于这些"奇珍异宝"也不甚重视,损毁者多不胜数,能够流传下来这么几件已经算是"得天之幸"了。
查看全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