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专资本:备案缓行互金香港上市“停摆”谋求拆分金融科技业务上市
服务项目 |
香港上市,美国上市 |
面向地区 |
|
公司类型 |
有限责任公司 |
风格 |
韩版 |
经营范围 |
企业管理 |
绿专资本:备案缓行互金香港上市“停摆” 谋求拆分金融科技业务上市
互金平台备案迟迟未获进展,境内部分平台香港上市“停摆”,拆分上市应运而生。
“我们正计划拆分金融科技业务赴香港上市,等到备案完成后,再将P2P业务装入上市公司。”一家境内大型P2P平台业务负责人表示。
P2P的金融科技业务,主要是平台向各类金融机构提供获客、风控模型、贷后管理、客户体验、后台运营系统升级等技术输出。拆分赴香港上市,是为了绕过港交所对境内P2P先备案后上市的要求。
一位参与境内多家P2P平台赴香港上市工作的投行人士表示,当前有此打算的平台不在少数,部分机构未雨绸缪,早已将业务划分为金融科技与P2P两大板块,根据监管与市场变化决定究竟是“整体上市”还是“拆分上市”。
绿专资本:上述投行人士坦言,拆分上市意味着平台要做出较大取舍,比如多数平台金融科技业务收入占比不到1/4,上市估值与募资额不可避免地走低;此外拆分上市还需搭建新的上市架构与股东结构,如何平衡股东之间的利益又是一大难题。
拆分上市可行性
投行人士透露,他与多家投行探讨了拆分金融科技业务赴香港上市的可行性。“多数投行对此持积极态度。金融科技业务由于不触碰用户资金,容易打消港交所与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平台操作合规性、运营风险的担心。”过去一年,他所在平台的金融科技业务同比增幅达到250%。
过去一年多,P2P行业的金融科技业务迅猛增长。比如乐信2018年一季报显示,当季乐信通过为各类金融机构服务而获得的撮合费、服务费达1.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4%。
“目前,金融科技业务收入同比增幅在200%-300%,属于正常增长。同比增幅超过400%-500%,才算超常规增长。”一位P2P领域业内人士表示。
金融科技业务为P2P平台带来丰厚的利润。近期,一家P2P平台与某股份行共同研发获客模型,针对世界、公务员等借款人提供年化利率7%-10%、授信额度逾30万元的个人消费金融贷款产品。这款产品若一年放贷12亿元,可创造约1.2亿元利息收入,其中平台通过联合建模与批量导流等技术输出,可收入逾千万元服务费。
绿专资本:随着越来越多银行加快消费贷款布局,P2P平台旗下金融科技业务的收入方式也趋于多元化。比如,一些中小型平台与银行按照利息收入的一定比例,收取批量导流获客的撮合服务费;大型P2P平台则通过与银行共同研发特定场景下的消费贷款产品获客、风控、贷后管理模型,并提供消费场景,获取相关产品利润分成等。
“这是我们决心拆分金融科技业务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兼顾了高成长性与科技含金量,足以获得高估值。”投行人士直言。
不过,上述投行人士坦言,当前港交所与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十分关注金融科技业务是否符合相关监管规定。以往,部分平台看似“输出”金融科技,实则做着助贷业务,即从银行等机构拆入资金,通过自有风控获客模型放贷,赚取利差收入,且不少平台与银行私下签订担保兜底协议确保资金安全。如今在新的监管规定下,这种模式被视为违规,平台只能输出风控、获客、贷后管理等技术,不得替银行做出贷款决策,且收费对象也从借款人转向银行。
操作挑战与取舍
绿专资本:投行人士分析,尽管拆分金融科技业务赴港上市颇具可行性,但平台对此却不得不做出艰难取舍。
,IPO募资额与企业估值会因为剥离P2P业务而“掉价”,整个管理团队与股东是否为此做出牺牲,存在分歧。
其次,拆分上市意味着原有上市架构与股权结构需重新调整,其中涉及到一些股东(比如对金融科技业务发展提供较多资源的股东)要求增加持股比例,这意味着其他股东需做出让步,股东方能否取得共识,存在变数。
后,部分股东方还要求管理团队签订对赌协议,即在金融科技业务拆分上市后,若P2P业务未能在约定时间内上市(除非备案进程因政策原因延迟),管理团队需按约定溢价赎回他们在P2P业务的持有股份,对此管理团队存在异议。
绿专资本:在上述投行人士看来,对赌协议的分歧不难解决,关键是拆分上市的市值与募资额能否超过股东方预期。若估值预期,股东方获得理想回报,不会太在意对赌协议;反之他们则希望对赌协议能大限度保障低收益预期。
“市值与IPO募资额高低,主要取决于金融科技业务的收入模式。”上述投行人士进一步指出。若平台仅提供技术输出,不与金融机构签订坏账风险共担协议,机构投资者可能认定金融科技业务属轻资产模式,容易给予较高估值;反之,机构投资者担心分担坏账损失消耗大量业务收入,难以给予理想估值。
查看全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