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名称 |
大口鲶鱼苗,六须鲶,南方大口鲶鱼苗,杂交大口鲶鱼苗 |
面向地区 |
口鲶鱼是鲶形目鲶科鱼类中长的快大的种类之一,常见个体重5~10KG,大的个体重达60KG.它的头部宽而偏扁,眼睛小而嘴巴大,故有大口鲶之称.它的上下颌密布向内倒钩的细齿,猎物一旦被咬住极难逃脱.成鱼有须两对,其中一对上颌须很长,另一对下颌须则很短,往往不易被发现,但在幼鱼期有3对须.其背鳍短小,簇状,无硬刺;胸鳍有一粗壮的硬刺,其外侧无明显的锯齿,但手摸之有粗糙感;臀鳍特长,且与尾鳍相连;尾鳍小,中间内凹,且上叶长与下叶.大口鲶的体色随环境和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背部和体侧多为黄褐色,青灰色,黄绿色,腹部成灰白色,杂以黑色斑点,但无云状花纹,各鳍灰黑色.
池塘主养鱼种放养 为提高成活率,提高养殖效益,投放的大口鲶鱼种须在8cm以上,且规格整齐,放养密度8cm-1Ocm规格每亩投放1000尾-1500尾;10cm-12cm每亩投放800尾-1200尾,池中搭配150g-250g的大规格鲢鳙鱼种100尾-120尾,用来调节水质。饵料投喂 大口鲶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活鱼或冰鲜鱼、动物内脏为饵料,但也可通过人工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肉食性饵料:投放大口鲶鱼种时,相应投放比其稍小的鲤、鲫等鱼种,每日仍以冰鲜鱼块为主,也可投喂猪肺、牛肺等动物内脏,在这些动物性饲料无法保障时,可通过人工驯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人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41%-50%,投喂时各池设(2-4)个饵料台,便于观察摄食情况。日常管理每日早中晚巡塘3次,观察鱼摄食及生长情况,每5d-7d换水一次,严防大口鲶浮头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饲养管理 鱼种培育阶段应做好分箱筛选工作,定期分箱是提高鱼种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一般鱼种阶段每隔15d-20d全部过筛一次,按规格大小分箱饲养,8cm-10cm时转入二级鱼种箱,达25gL右时,可进成鱼箱饲养。日常饲养中,大口鲶口齿锋利,在饵料不足或摄食网箱旁边的饵料时,容易将网衣咬破,平时应定期检查网箱破损情况,定期清洗饵料台,箱内外水体畅通,定期检查饵台上的饵料情况,腐败变质的残饵应捞起,并根据饵料剩余多少适当增减投喂量。
大口鲶鱼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的主要河流水域。人工驯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一种凶猛的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大口鲶的养殖放方法吧!养殖环境条件水: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标准,交通便利。温度:存活温度为0-38℃,佳生长水温为24-28℃,佳pH范围为7.0-8.4;对水中溶解氧的要求略家养鱼。一般3毫克/升,在5毫克/升或更高时,生长速率高,饲料转化率高。喂养管理:饲养管理主要是为了充足的适口饵料、淡水和丰富的溶解氧,加强对鱼类疾病的防治。混养:聚合物处理池是混合的,十厘米的鲤鱼种类放置在池塘中,鱼类更多,30-50英尺/亩。在不减少其他鱼类放养和增加饲料投入的前提下,每亩可增加50-80公斤。
鱼苗培育水花投放:南方大口鲶鱼苗培育以小水体精养为好。每年4月份当自然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可从苗种场购回的南方大口鲶水花。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具体数量以养殖条件定),放苗时水温差不能超过3℃。饵料投喂:鱼苗体长在8cm以前主要摄食水蚤。水蚤可以从天然水体中捞取。随着鱼苗生长,水蚤需要量逐渐增加。但在实践生产中,往往捞取量不足。为此,应人工培育水蚤,具体方法是:在水花购进前半个月,选择10~30、水深0.5~1米的土池,注入新鲜水,并保持水温在18~25℃。每平方米水面施放粪肥2.0千克,以后每隔两天施肥1次,每次每平方米水面施肥0.8~1千克,当池水达到一定肥度,每立方米水体引入蚤种20~30克,5~10天水蚤便大量繁殖,布满全池。此时可捞取水蚤投喂鱼苗。鱼苗在水温比较稳定,饵料充足的条件下,经过10天左右培育可达到3厘米以上。
大口鲶喜栖息于敞水水体,营“底栖”生活,“等吃自来食”。三月初沿河上溯作产卵洄游,九月份陆续退到河道深处或洞穴中越冬。在池塘里,多在池底活动,只有到了深秋时节的晴朗天气,才集群到水面上来“晒太阳”,即群众中流传的“鲶鱼晒背”的现象。大口鲶性较温顺,不善跳跃,喜集群成团,较易捕捞,网的起捕率常达90%左右。食性:大口鲶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吃鱼、虾、水生昆虫、底栖生物等,其摄食对象多是鱼类,也吃水生昆虫和鼠类等,能捕食相当于自身长度三分之一的鱼体。能吃相当于自身体长三分之一的鱼,冬季减食或停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吃动物内脏和畜禽加工下脚料,如鸡肠子,猪肺等。经过驯化,也食蛋白质含量40%以上的颗粒饲料。在池养条件下,也能够改吃配合颗粒饲料,要求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在40%左右,苗种阶段甚至高达45%以上,其中动物蛋白质应占30%。